范仲淹年少丧父,母亲再醮长山朱氏,遂改名朱说。下面一路来看看范仲淹的平生及其简介是什么。

1、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良好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抚慰招讨副使,采纳“屯田久守”目标,巩固西北边防。
2、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建议“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3、形象特性:忠臣形象,范仲淹是从士人角度讲不管小我私家处境若何,都要忧国忧民,以国度人民好处为重,这可以说是中国史上对士人负担社会责任的初次明确论述,是士人高扬主体精力的充实体现,是宋代常识分子努力参政、勇担责任的典型表现。这也标记着士人彻底从政治、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找回了个别的人生尊严和价值,可以看做是对孔孟儒学的逾越和成长。钱穆老师认为“宋代士医生矫厉尚风节,既自希文启之”,将范仲淹看做是开启宋学的先驱人物。
4、诤友形象:范仲淹和滕宗谅是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同科进士。两人在泰州时一同到场守护海堤的差使,定民气。在西北守边疆时,滕君知泾州,范仲淹其时担任环庆路经略布置,传闻葛怀敏打了败仗,率领外族、汉族步队分为三路来援助泾原的兵备之虚。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相称亲密友好的。备受诽语毁谤的滕宗谅被贬到岳州后,他勤于公事,仅用一年多时间,便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从头修缮了残存不堪的江南胜景岳阳楼。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也很珍惜他的才气,畏惧他以后遭受毒害。
以上的就是关于范仲淹的平生及其简介是什么的内容先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