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家面馆短短3个月时间里,遭遇了两次确诊游客就餐情况。7月份时候因为重庆一对情侣就餐,而关门停业一个月时间;这一次又因为上海一对夫妻确诊,而再次面临关门停业局面。

面馆老板应对这样一个情况,也是十分乐观和开朗,坦言自己会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人员工作。只希望疫情能够快一点过去,好让自己和工人能够早日返岗上班,门店恢复正常经营。
这位老板是一个有福的人,在我个人看来,两次疫情确诊患者,都曾在这里用餐。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可也正因为这两次的遭遇,使得他饭馆的味道被肯定,名声也已经远播在外。
一、饭馆老板乐观淡定
两次疫情确诊患者,都曾在老板店内用餐,这样一个情况,就连老板自己都没有想到。停业一个月对于餐饮门店来讲,是一个巨大损失。门店的租金,加上工人工资,以及一些食材的损坏,都是财产损失。
这位老板称这样事情,让自己摊上了,也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表示自己会乐观看待这件事情,将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每一次疫情出现,受到影响的人群,都不仅仅是餐饮店老板,各行各业都会受到波及。这位老板除了拥有乐观态度外,还希望疫情可以早点结束,让自己的生活,能够回归到疫情之前的状态。
很多网友对于老板的遭遇表示同情,称其为西安最倒霉的餐馆老板。大家在看到了老板的遭遇后,也纷纷留言鼓励祝福,希望老板能够挺过去,表示疫情过后,一定会捧场消费。
疫情所带来的损失,既然没有办法避免,我们也要向这位老板学习。学习他身上乐观的精神,日常出行过程中,也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引言:新冠疫情相关的话题在网上的关注度也都一直居高不下。如果一个地方有了新冠疫情的话,也会让当地的人非常的担心。毕竟病毒的传染性还是非常强的。陕西的一个面馆三个月两次遇确诊游客就餐,那么此事给这家面馆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一、这家店会关门休业
大家也都知道,对于那些新冠疫情确诊患者去过的地方是非常让人重视的。尤其是那些喜欢外出旅游的人,他们到过的地方也大多会在网上被公布出来。这样的也能够提醒那些曾经去过这些地方的人,要赶紧去相关的社区工作地点报备一下自己的行程。并积极做好一切防范措施,这样才能确保自己不会受到感染。而陕西的一家面馆在三个月内就有两次确诊游客就餐,这种小概率的事情也让网友们非常的惊讶。不过这家小店因为接待过确诊游客也会进行关门休业。
二、部分游客避而远之
对于新冠疫情确诊患者待过的地方,很多人都觉得非常的过瘾,即使这家店在隔离一段时间之后又恢复营业了,有一些游客也会有一些担心,这么高频率的有确诊患者去这家店,也让他们心里格外的恐惧。所以会对这家店有一定的排斥心理,那么游客们有的担心自己安全的,会对这家店避而远之,也不会去这家店就餐。可能会对这家店的生意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另类的宣传方式
当大家第一眼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都会非常的好奇,这家面馆做出来的饭究竟有多好吃,才会吸引这么多人前去就餐。而三个月就有两次预确诊游客就餐,所以说明这家店的生意还是非常火爆的。有一些游客会被这样的信息吸引,从而会选择去这家店就餐。
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总是习惯了跟红顶白,他们习惯性地把所有人分成三六九等。在以前的时候,不管你是什么【职/业】,大家都是彼此尊重。但是时间的流逝,见惯了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也不再像爷爷或者父亲那个年代那么纯粹了,他们因为自己的收入或工种,受到了【歧/视】。
这种事情,一直都在发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再比如:贵州的一个【农/民/工】去某老面馆就餐,就发生了被歧视这个现象。这件事情,导致这家面馆在网上引得大家的一片声/讨。最后不得已关门了,所以,既然是做生意,就不要搞【歧/视】,否则,只能自食恶果。
一、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他们原本都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一群人,像是农民工、清洁工等等,或者来自一些外来的打工人群,他们没有光鲜的外表,甚至因为工作的原因,看上去显得很【暗/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我们身边没有这么一群人,我们的社会,可能就无法运行下去。
在我们的身边,发生歧视的现象,还是到处可见,比如说,有人看见了农民工,就会有人条件反射地表现出厌恶之情,甚至还会有意识远离。
我在火车上,看见一个了农民工,他只是坐在那里,什么都没有做,他身边的青年,下意识地就选择了往后退,就像这个农民工,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一样。其实,他只是坐在那里罢了,也许不是那么得体面。可是,他的衣着,粗大的手指,在别人眼里,就是一种原罪。
二、拒绝农民工的老面馆。
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有三名农民工来到了贵阳市的蔡家街,他们选择了一家面馆,这家面馆是自助的,每人15元,它的【价/格】其实也是蛮优惠的,没想到,他们三个农民工进去之后,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贵阳的这家【老/字/号】面馆,原本因为价廉物美,装潢虽然不繁华却胜在干净整洁,以往这个老面馆,一到吃饭的时间点,就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所以,这三个农民工也因为这些原因,选择进入了这家自助面馆进行就餐。
三人进了餐馆之后,【老/板】却看菜下碟,店内服务员认为农民工穿的不是那么干净,其中,一位农民工身上有一些泥巴,怕因此影响其他人的愉快用餐,也不想让让农民工的邋遢形象,影响了他们店内的整体环境,就拒绝了他们,不让他们用餐了。
这件事情,就引起了网友们的愤怒,要知道,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现在农民工却因为被歧视,而不能正常进入一个餐厅就餐,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做法。
三、面对【舆/论】导向,店主的做法是怎样的?
对于网上的议论,很快店【老/板】就给出了回应,他在店门口贴出了对农民工的道歉书,表示:当时拒绝农民工入店就餐,是因为连日大雨,导致食材并不充分,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这些东西已经供不上客人所需,所以才会委屈了三名农民工兄弟。
另外,他借口表示,当时这种行为都是服务员个人的表现,他自己也不在店里,如果自己在的话,肯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另外,他还表示,让网友们停止议论,现在店里的生意和从前相比,生意简直是一落千丈了。
四、并不买账的网友,与关店的【老/板】。
议论声越来越大了,餐馆的负责人和服务员都纷纷出来道歉,并写下了道歉信,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店内的生意持续低迷,甚至【老/板】还说:自己经营了那么多年的成果,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还有的网友,替老面馆的【老/板】鸣不平,但这些也只是少数,更多的网友认为,正是因为店【老/板】不尊重农民工,所以才导致店面的关门,如果他能做到,对谁都是一样的态度,人人平等,那他的经营许久的老面馆,又怎么会关门呢?
所以,每个人都要秉持着众生平等的理念。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都离开了农民工,那么一切都将无法继续下去了。别的不说,就老面馆因为生意持续惨淡,不得不重新装修,就拿装修这个活来说,【老/板】显然是自己干不了的,这时候,就必须要用到他所歧视的农民工了。
已经关门了的老面馆,正在做着装修,正在做装修的几名工人,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老/板】,曾经因为歧视农民工而关店。说来也是讽刺,当初如果不是因为他把进来吃饭的农民工赶了出去,那么现在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人的某些不恰当行为,在很多时候,可能会带来无法承担的后果。我想,【老/板】当初赶走了这三个农民工的时候,他是不会想到现在所面对的一切的。
面馆作为一个服务的行业,它本身除了菜品的优秀之外,服务质量也很关键。但是,我们也从来没听说过,就餐也需要分【阶/层】。
农民工周贞表示:进店以后,人家【老/板/亲/自】出面,当时的【老/板】表示,他们家的面,是直接不卖给他们农民的。农民工周贞的话语,也让【老/板】之前所有的谎话,都被拆穿了。
说白了,就是【老/板】不愿意让农民工,进入他的店里进行就餐,也不存在什么菜品不足,无非就是瞧不起人而已,对于这些,其实,网友们也都心里有数了。所以,对于【老/板】关店,纷纷表示他是活该的。
农民工薪资不高,穿得也不体面,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了他们的贡献。可以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农民工,那我们的面馆又是怎么建起来的呢?我们住的房子又是谁修的呢?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职业,而歧视他们这个人。
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没有态度,那么面馆存在的意义也并不大,毕竟,这个社会竞争还是非常大的,倒了一家老面馆,还有千千万万家的老面馆出现,存在于这个城市里。
六、饭馆歧视农民工的事情,后续跟进的一些报道。
这家叫老面馆店,发生歧视农民工的事情之后,网友们就把这件事情发到了网上,并呼吁当地居民不要到这家店用餐,毕竟,谁也不知道【老/板】除了鄙视农民工,还会不会鄙视别的什么职业。
于是,这家店的位置及【老/板】信息都出现在了网上,这导致面店里的生意日渐惨淡。最后,面馆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再也没有人光顾这个店了,【老/板】不得已,只能想先通过装修,然后再转手这个店。显然,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老面馆再也找不到接手面馆的人了。
做生意谁都要考虑到风险,这家店的名声已经坏了,不管【老/板】如何地做出道歉,都无力回天了。再加上疫情,各行各业的经济都不景气,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接收一个名声不好的店。
更何况,又不缺这一家面馆,还有很多口碑好的面馆。又何必把眼光放在这种歧视农民工,服务态度差,犯错之后不仅把锅甩给了下属。还对歧视农民工的事实,进行百般狡辩的。这样的店,就算继续重新开张,再倒闭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杭州10大不得不去的面馆。
江湖人称杭州第一片儿川
从凌晨五六点钟开始一直到下午1点钟光景,菊英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很多人运用各种交通工具从老远的地方赶来,其中不乏传说中的奔驰、宝马等名车。在这里,无论你是公司中指挥着千军万马的CEO还是月薪仅一千到头的小职工,都无一例外地要领个号子来排队。假如是在中午的吃饭点儿上去,为了一碗面而等上四五十分钟是极其平常的事。而很多人都那么甘愿地等着。
面店很小,里头只能摆下六七张桌子,所以,大多数人只能坐在露天搭出来的桌子旁,很局促地和陌生人挤在一起吃面。即便是大冬天,也同样有很多人嘴里呼着白气,在寒风里捧着碗面吃得不亦乐乎。
菊英面馆还有几大标志性的招牌,一就是它的老板,一个长得很像港片里元华的男人,时常穿着条军裤忙来忙去。二是那个叫号子、负责收钱的女人,即使同时有二十几号人在她那里点了不同的面,她也总是过目不忘,从来不会把你的面端到另一个人的桌上。三是这面馆竟然还有寒、暑假,过年前后和大热天里总有一段固定的时间是要关门休息的。
NO.2大学路面店:最牛面馆
到了大学路,前后走一圈,那间看上去最脏最破的小店面就是大学路面馆了。它没有正式的名字,门梁上只有两个字:面店,而“大学路”三个字是食客们自行加上去的。最近,据说某电视台给它挂了块匾,称之为“最牛面馆”。
大学路的这间面店,当年由猪肝面打牌子。面是有点点生的那种,搭配的猪肝炒得非常到位,不是那么嫩得见血,也完全不会老,味道甚至超过城中某家名餐馆做的菜梗猪肝。即便如此,猪肝面的魔力还是比不过门口的老板娘。在忙碌的中午,大把大把的人涌进小店,每个人都管自己报着要点面品种和数量,个子小小、描着眼线的老板娘手里不停地翻炒着猪肝,根本没有时间来重复着确认客人的单子。几分钟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就放到客人的眼前了,却从来没听见有人报过错。
一碗面下肚,谁也没心思在小店里多坐一分钟,急急地结账出来。更神的事情在这里,只要你走到她面前说声“结账”,她眼皮都不见得要抬,就能把你吃了什么、需要多少钱准确无误地报给你。
NO.3忠儿面馆:捧起大面碗把汤喝光
招牌面:猪腰面、三鲜面、牛腩面
西溪路的东头——10年前这里聚集着很多缝纫摊儿,在它的对面,四年前开出了一家小面馆,开始时也是无名氏,后来生意火了,门脸上就挂出了如今这个忠儿面馆的招牌了。
忠儿面馆里最出名的是猪腰面,就是面的浇头上有一份猪肝还有一份腰花,量都很足,猪肝很嫩,腰花也绝对不带一点臊味,且品质始终如一,这是食客们“坚守”忠儿这片阵地的共同原因。三鲜面和牛腩面也是这里的明星产品,和猪腰面一样,忠儿面馆的汤是众口一词说好的,胃口大的通常会捧着只碗咕咚咕咚喝个底朝天。
面店通常在半夜后才打烊,但不保证在一天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少了这种面或那种面,因为每种面的料都配备有限,当天进货当天卖完,吃不着的只能第二天赶早了。
面店旁的围墙里还有条小弄堂,有点别苑的意思,里头摆着几张桌椅,一旁煤饼炉子上的高脚锅里炖着高汤。几只一米多高的锅子里熬着骨头、羊肉等等,面里头汤的鲜味原来就是出自这里。
除了西溪路上的这家,忠儿面馆如今已经有两家连锁店了,但不知道什么缘故,在江湖上,倒是这家最破落的店名声最响,人们也仍然最愿意来这里吃面。很多人说,同样是忠儿,面还是西溪路上的最地道。
NO.4湖田北弄面馆:纯手工擀面够劲道
这也是一家没有名字的面馆,地理位置很偏僻。得先找到严家弄的夏衍故居,再往旁边一条名叫湖田北弄的狭长弄堂里走。抬头只要看到一块写着“面馆”两字的破旧招牌,就算是找到它了。
此店面积不大,不会超过10个平方米,只经营手拉面、粉干和年糕,没有炒菜。面条都是老板娘每天凌晨5点起床,纯手工擀出来的,不放苏打粉和碱,和机器面完全不一样的口感。因为面条宽而稍硬,不好夹,在顾客的建议下,前阵子,老板娘还特地换了一批粗一点的一次性筷子。
每天,生意最好的时段都在中午。大约12点左右,电话就会响个不停,基本都是在东站小商品市场做生意的人叫的外卖。
青菜面、雪菜面,4元一碗,大排面6元。问起这里的特色面,老板娘一定会向你推荐6元钱的三鲜面。虾干、贝壳肉、香菇和青菜,面量足,浇头也足,汤虽非老汤但够浓厚。
老板娘一家来自温州,在此处开面店已有6年时间,做的基本都是回头客。她还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正念高三,有空时也会来店里帮忙。所以,如果你恰好是在周末来这家面店吃面,兴许还能碰见这位美女。
NO.5百井坊面店:开在居民楼2楼的面店
招牌面:大排面、大肠面
“吃面请上二楼”,如果没有这块指示牌,估计没人会想到在这幢居民楼里还会有这样一家生意不错的小面店。
要寻此店,首先得找到百井坊的姚式盲人按摩。从这家按摩店的后门走出去,然后右拐上2楼,迎面看到的人家即是。大排面、牛肉面、大肠面……一般品种的面食都有,也卖盖浇饭。
老板和老板娘是杭州本地人,有个即将学成的西点制作专业的儿子。此处既是他们做生意的地方,也是吃住之所。
这已经是面店经营的第十个年头,做的大多是街坊邻居的生意。因此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板将一碗面端到顾客面前后,自己也坐下来,用杭州话和对方天南海北地聊起来,可能还会喝上几瓶啤酒,甚是投缘。有时,一些相熟的老顾客自己动手往面里头加几片猪肝或者其他的小菜,老板也不太会计较。
时间NO.6复兴南街面店:板凳上吃面成风景
招牌面:猪肝面、拌川
傍晚时分,在复兴南街上来回走了好几遍,就是没找到这家传说中人气很旺的面店。一问,才知道身后的一家没有丝毫识别标牌、铁闸门紧闭的小店就是,但它只做早上和中午的生意。
于是,第二天赶了个大早,再次光顾,面店的人正忙着呢。等面的队伍排得老长,一堆人坐在店门口前的小板凳上哧溜哧溜吃得正香。还不时有人开着车过来,人行道上停着不下四五辆汽车。
老板娘说,每天下午2点以后面店就关门了,因为“生意是做不完的”。这家店的特色是猪肝面和拌川,牛肉面、大肠面不在售卖之列。6元钱的拌川是顾客点得最多的种类之一。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够味、量足,附赠的汤也挺鲜,如果再加点腰花和油渣会更好吃。
来此处吃面的顾客有一个特殊习惯,大多愿意在店门口吃,即使店内还有座位空余。他们大多会在点单后,自觉地找来两张板凳,然后排队,等着一手付钱一手拿面。面到手后,在一张板凳就坐,将面放于另一张板凳上,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啃着大排、嚼着面,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也毫不理会过往行人的眼光。这其中还不乏一些穿着时髦光鲜的女人。
NO.7湖墅北路上的板凳面馆:环境再恶劣也要来吃面
招牌面:猪肝面、大排面
无独有偶,湖墅北路上这家板凳面馆的历史应该较复兴路上的那家更久远,在江湖上的名声也更响亮。
假如你到了湖墅北路靠近小河直街的位置,随便从马路旁边拖个人来问:那家板凳面馆在哪里?估计十之八九都能回答得上来。
板凳面,分外场和内场,内场有桌椅,但是昏暗狭小,总共容不下十人;外场其实就是路边的空地,没有桌椅,只有无数一高一矮的板凳——矮的那张板凳是凳子,高一点的板凳充当桌子,乍一看去,人们就像鸟一样停在那里吃着面。也许是因为敞亮通气的缘故,外场人气更旺。
这里主打的是大排面和猪肝面,一家三口操持着这个面店,负责烧面条的是老妈妈,面是她从早上5点多起一碗碗烧出来的。有食客无数次听到她家老头子说:钞票是赚不光的,人要休息的——所以,通常中午时分,这里的面就卖完了,即便这时候总有开着车从大老远赶过来吃面的人,但也只能失落而归。
NO.8阿强面馆:价格小贵口碑超好
复兴南街的阿强面馆在网上有着不俗的口碑,时常会有人特地开车去那里,等上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就为吃一碗面,尤其在周末的时候。
去的时候,里外都已经坐了人,门外的人坐在小板凳上端着大碗呼噜噜地吃着,老板娘则麻利地在锅里翻炒浇头。
这里的面食主要有汤面和拌川两种,也兼做炒菜。除了片儿川、大排面、肉丝面、猪肝面等5种面价格在10元以内外,其他的面,比如腰花大肠面、爆鳝腰花大肠拌川,价格多在10-40元之间,走的是中高档路线。加3元,可另添蘑菇。加番茄2元,加笋4元,油渣免费添加。
虾爆鳝可以算是这里的特色面,油水够重,味道浓郁,但价格小贵,27元一碗。老板娘说,黄鳝是直接在街对面的农贸市场买来现杀现烧的,所以特别新鲜。腰花面和猪肝面的口碑也不错。
拾掇的小姑娘记性很好,对每个人吃什么面,一共多少钱过目不忘,一般不会记错。如果想在中午时间去这家店吃面,请记得要早一些,晚了可能就得站着吃了,小板凳都不一定够用呢。
NO.9阿良面馆:做的就是老杭州味道
招牌面:爆鳝面、两面黄
阿良面馆在高银街的尽头,门面是凹进去的,唯一显眼的是店名上的一行字“老状元馆主厨掌勺”。看上去它就是一家普通的面店,店不大,位置不显眼,装修也一般,但在江湖上的名声却很大。追捧它的食客中不仅有周边一些饭店的掌柜,据说,连杭州城里一些著名餐厅的老板也是这里的常客。
小店里九张圆桌上的客人大半是拼桌,有些客人落座也不声响,自顾自看起了报纸,但一团和气的老板娘却像是他们肚里的蛔虫一样,总是将不同的面食送到需要的客人面前——原来大多数都是熟客,而且多数都是老杭州人。
小店里主打的是爆鳝面,还有阿良师傅拿手的正宗“两面黄”,那是一种脆生生在油里煎过的面条,上面浇淋着肉丝、豆腐干丝和京葱。
虾爆鳝面、爆鳝过桥、爆鳝半汤……凡此种种,再上盘几块钱的毛豆煎臭豆腐、主料是鸭肫和肚头的老杭州“爆双脆”、颇有名声的“卤蛋烧肉”,小小的面店里,到处都弥漫着一种老杭州的味道。
NO.10德胜小区里的无名面馆:常有人连浇头都单点一份
浙工大后门对面小区里的这家面店,仅仅占用了社区活动中心一个小小的房间,每天,室外总是站着很多等着吃面的顾客,周围的上班族、学校里的学生、社区的居民,当然,还有听闻了它的名气特意赶来的人。这样的排队,一直要延续到下午2点才会告一段落。
中午高峰期,等着吃面的人在门口挤成了堆,老客们“战斗”经验丰富,到了面馆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厨房外面先拿号子,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顺便盘算一下自己要吃些什么。
面店掌勺的是个大姐,四十来岁,做面做得起劲的时候,常会隔着窗户跟顾客聊天。大姐最得意的就是她的漂亮女儿,是学校里教英文的先生,大姐常和熟客虚贬实褒地说:噫,她就是爱打扮。
面店很小,室内只够放两三张小桌子,剩下的就是散落在室外树荫下的桌子和凳子。面店做得最好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浇头”,猪肝、牛腩还有小黄鱼什么的。她的猪肝面是店里的招牌,酱过的猪肝炒得嫩极又入味,百吃不厌。浇头也可以单点,所以常常有人点西红柿笋干鸡蛋面再外加一份牛腩加猪肝加小黄鱼,这可谓是史上最丰盛的一碗面了,当然,味道也不是一般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