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古城在以前叫什么乾州古城介绍

2023-08-11 06:48:29 浏览

乾州古城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夏商时期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衔生息,以后来了棘人,又以后来了猺人,再以后来了苗人,秦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站、驿道在此交会,水上交通发达,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明清逐渐成为苗疆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代来是湘西古四镇之首(乾州、铺市、里耶、茶洞)。

得益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古城周边的人口密度与日俱增。或茶余饭后,或工作闲暇,三三两两的市民聚汇于古城,泱泱人流,简直浩浩汤汤。华灯初上时,古城门下,每天都有一青年,或男或女,弹着吉他,唱着时兴的歌谣。三门开的城墙洞口,一老一少两个艺人,唱着花鼓,耍着抛刀。围观的人群,时不时朗声叫好,间或有人上前打赏。围堰的万溶江上,密密匝匝的游泳人,一旁的演兵场上,风风火火的广场舞浪浪荡荡。不经意间,弄堂里的土味馆里,食客开始扎堆,拐角的潮饮店前,圈起了人群。古城正缓缓重拾生机。

乾州古城在以前叫什么乾州古城介绍

古城的建筑,常见青砖黛瓦飞檐,有着徽派风格,又结合有土家吊脚楼的特点,可惜的是,由于原居民住户众多,土地金贵,仿修的房屋多地基逼仄,街面狭小,真正承载湘鄂川(渝)黔边区传统建筑风韵的天井吊脚楼荡然无存。不过,这青砖、黛瓦、飞檐倒是深得传统木屋的神韵。随意组合,风景自成。

湘西,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许多神奇美丽的自然奇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可能很多人说到湘西便会想到凤凰,其实与凤凰齐名的还有一个乾州古城。因为在湘西一直有“乾州的城、凤凰的兵”的说法,这座古城在金戈铁马、烽火四起的历史岁月里,与凤凰古城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南方长城”。今天的乾州已更名为吉首,城中的一片老街被保留了下来,便是当地的文化客厅——乾州古城,漫步其间,看着四通八达的明清老街,还有古色古香的招牌,会有一种穿越历史之感。古城的细节,渝帆在前一篇游记中已经详细分享,便不再赘述,这里具体来聊聊里面的一个湘西坊——能工巧匠园。能工巧匠,出自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李氏仁丰园》:“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意指工艺技术高超的人。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能工巧匠,然而单独建一个园的却不多,所以就此而言,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园里聚集了各式各样的工艺美术大师,比如雕刻的、绘画的、织布的、陶塑的……,很多还是国家级大师入驻,细细欣赏还真是大开眼界:

这应该是当地的一个创意街区,把当地搞艺术的聚合在一起,便于管理与宣传,应是不错的举措。

苗画是湘西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极具苗族特色,苗画最初是作为苗族姑娘刺绣图样稿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的一种独立的画种,常可以在湘西苗居的门帘、窗幔、服饰、被面和房中装饰上发现各种样式的苗画。而能工巧匠园的苗画则更为精致,主要画在一些鼓、扇及一些工艺品上。

苗画对当地的文化传播和与外界的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苗画的在旅游产品开发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尤其是可以在现场现画现卖,上图是一幅未完工的花鸟画。

土家织锦源远流长,是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大明一统志》称之为“斑布”。宋代称“溪布”、“溪洞面”。 土家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它的织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

提到砚石,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想到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四大名砚,其实在湘西也有著名的石砚——水冲石砚,历来被称为最具湘西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珍品。水冲石以产于湘西吉首市乾州古城仙镇营北二、三里的水冲湾而得名。水冲石是一种沉积页岩,水冲石形成于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远古时代,湘西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夹带有石英沙含铁及蛋清色粉沙、碳酸盐等不同的物质,经过漫长时间的组合沉积,形成带有天然纹理、晶莹矿体闪烁其中的水冲石。,湘西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它石质温润细腻,不涸不燥,发墨快,不损毫,呵气即成潮汐,储墨经久不干。可与端砚、歙砚媲美,除具备了做优质砚必须条件之外,石表还附有金黄色堆叠铜矿结晶体或硫铁矿砂,金光灿灿,为端歙所无,雕砚者经常选取这种石材,巧妙布局,作为图案点缀于砚面,天然秀雅,使之增光添彩,形成了水冲石砚的独特风格。于砚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美术泰斗张仃先生1997年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第十四届年会上看到杨光三所刻水冲石砚赞不绝口,连说:“砚中珍品,很有特色,很有特色。”由于砚材采于水下,佳材难觅,更是弥足珍贵。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