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坐妹是什么坐妹讲述了侗族哪些传统文化

2023-08-13 07:54:55 浏览

1、皇都侗文化村2、三江风雨桥3、《坐妹》4、程阳风雨桥5、程阳八寨6、龙脊梯田(景点AAAA)千年侗寨湘桂风情

侗乡坐妹是什么坐妹讲述了侗族哪些传统文化

看腻了钢筋混泥土建筑和千遍一律的简易平房

为了寻找那股视觉和承载民族人文气质的古建筑

一次次走进古村庄,推开一扇扇古老的门窗

在厅堂院落里流转,企图邂逅平行时光里的另一个自己

皇都侗文化村位于通道县黄土乡,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由头寨、尾寨、盘寨、新寨组成,距县城双江镇10公里。这里有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丰富多彩的侗族民俗文化。淳朴而质厚!这里有被称为侗族建筑“三宝”的鼓楼、凉亭、群众文艺活动活跃,有“侗戏之乡”的美誉。

三江风雨桥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浔江河上,由钢筋混凝土月牙形单桥拱和集侗族特色木构建筑技艺精华于一体,有7个桥亭,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

《坐妹》是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又称“行歌坐夜”。通过耗资7000多万元精心打造的侗族大型风情音画实景演出《坐妹》生动地再现这一幕,堪称经典。演出通过侗族大歌、喊姑娘、闹姑娘、坐姑娘、姑娘节、多耶团圆6个篇章及鼓楼、桥、吊脚楼的舞台变化,是侗乡的灵魂之作。

程阳风雨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典型的侗族建筑,这座横跨林溪河的木石结构大桥,建于1912年有100多年历史,河中有五个石砌大墩,桥面架杉木,铺木板。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城古宜镇的北面20公里处林溪镇,是广西众多具有侗族韵味的风雨桥中最出名的一个

程阳八寨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距三江县城19公里。程阳八寨有八个自然村屯,俗称“程阳八寨”,他分管于三个行政村委会,居住着近10000侗族人民,这里节日盛多,有“百节之乡”的美誉,每当春节到来时,这时村村沸腾、寨寨欢歌、处处一片喜气洋洋。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从广义上说叫龙胜梯田。龙脊梯田整齐有序,线条丰富多彩,线条形状以曲线为主,曲线赋于人们一种动态美,尤其是那些长长的曲线和波浪线,使人联想到这些梯田好像是天上飘落的彩带。这里溪流众多,水源充足,山上植被四季常青。山寨的房屋是清一色的吊角楼,错落有序的山寨与大山融为一体,古朴清雅,画意十足,来到金坑大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感。

柳州三江地域辽阔,景点丰富,以下枚举八处。

文化

景点一:程阳风雨桥

程阳风雨桥为世界四大名桥之一,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分成桥墩、桥身两部分。墩底是菱形墩座;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飞檐翅起、美丽壮观。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你不得不佩服侗族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它又叫永济桥、盘龙桥,位于柳州三江县城古宜镇的北面20公里处,距桂林一百多公里,是广西壮族地区众多风雨桥中最出名的一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二:三江风雨桥

三江风雨桥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内的一处标志性景点,它将侗族的木构风雨桥与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成就了这座在国内长度和规模都名列前茅的特色风雨桥。桥身为水泥结构,可通车,桥上为木质结构,有亭有塔,横跨于浔江之上,精美绝伦。三江风雨桥通过三江县内著名的步行街——月亮街与“世界第一鼓楼”——三江鼓楼遥相呼应,游玩时可以一同看看。

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八寨,距三江县城19公里。自清朝以来,逐渐形成马安、岩寨、平寨、大寨、董寨、吉昌、平坦、平甫八个自然村落,所以俗称“程阳八寨”。这里居住着近万侗族人民,这里节日盛多,有"百节之乡"的美誉,尤其春节到来时,村村沸腾、寨寨欢歌、处处一片喜气洋洋。程阳八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镇之一,广三江县的侗族村寨多位于山坡下的河溪边。村寨内的吊脚木楼、鼓楼、风雨桥与周边大山、小河、田野构成了别致而独特的美景,坐落在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风雨桥,是侗族风雨桥的代表。它是规模最大、造型最美、最有特色的桥之一。金秋时节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丹洲古镇处在融江中四面环水的一座小岛上,是三江县明、清、民国时期古县城所在地。岛上有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迹丹洲书院、闽粤会馆、东门城楼、北门城楼、古城墙、怀远县城石刻地图等著名景点。这个岛面积1.6平方公里,呈狭长状,绿色覆盖面积达85%以上。丹洲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山水风景、优雅的自然环境、和谐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被游客称之为“绿岛丹洲”“生态丹洲”“古城丹洲”“原始丹洲”,赢得了“世外桃源”的美誉。丹洲村荣获“2011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成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可自行游览岛上有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迹丹洲书院、闽粤会馆、东门城楼、北门城楼、古城墙、怀远县城石刻地图等著名景点,近年投入不少资金对丹洲明代北门楼、明代书院、闽粤会馆、古县衙礼堂等古城文物进行保护修善,增设了游客参与的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竟技项目,给游客增添了许多乐趣。

三江鼓楼是三江县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它位于三江县城浔江河边。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传承人杨似玉为首的多个民间楼桥师傅携手建造而成。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它属木质结构,整座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形似宝塔,巍峨壮观,结构严谨,做工精巧,装饰细致,色彩朴质。为侗族村民议事、典礼、迎宾和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鼓楼内设长形皮鼓,遇事则鸣鼓聚众,故称鼓楼。全楼共设有4层观礼台,最高一层观礼台设于25层楼上,在此可将三江县城一览眼下。支撑鼓楼的4根杉木主柱直径均在70厘米以上,在设计上取众鼓楼之长,独具特色,为增强旅游观赏功能,在鼓楼的基座石上,雕刻有反映侗族日常生活场景的浮雕,画面栩栩如生,乡土气息浓郁,处处展现出侗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这在鼓楼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

三江侗乡,临河沿溪一带,有许多富民族特色的民舍木楼,这里保留了完整的侗乡民居,它们带有浓郁的传统民间文化和神秘色彩,令人向往。在这里生活的主体民族是侗族,占全县人口的53.6%。由于侗族同胞的衣、吃、住、行都具有十分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再加上侗乡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使三江成为桂中地区民族风情与风光旅游的一个热点。游客到三江旅游,可以欣赏到建筑艺术独特、举世闻名的国宝——程阳风雨桥以及马胖鼓楼和侗乡民舍,可以领略到侗家纯朴的古风民俗,还可以参加规模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侗乡鸟巢《坐妹》侗族风情实景演出是一部侗族风情演艺,讲述侗族青年男女从相知相爱到结婚生子的过程。侗族青年男女在相知的过程中,有一种“约会”方式,侗话意译为“坐妹”,深受各地游客的喜欢;再配合顶级灯光音响效果,您可以在演出过程中感受到侗族人民的温柔细腻又热情奔放的感情,体会侗族文化所独有的风俗特色。可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看坐妹真遗憾”!该演出将侗族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婚恋文化、服饰文化、耶歌文化等与国内顶级舞美及现代声光科技如全国最大最复杂的LED梯式视频和1000盏高科电脑灯相结合,演出效果如梦幻世界般,再加上那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让您耳目大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凡观赏过此演出的人,无不赞声不绝、叹为观止。

月亮街是三江第一条集商贸、居住、旅游、休闲、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特色步行街,它北起古宜大桥,南到三江风雨桥,延伸在县城的浔江河畔,总长2000多米,其中步行街300米,设有下江码头、吊脚楼群、青石板路、侗族历史文化碑廊等。其中侗族历史文化碑廊是侗族地区最长、最大的文化碑廊之一,建筑面积为800多平方米。碑廊分为族源篇、社会篇、信仰篇、稻作篇、服饰篇、建筑篇、饮食篇、婚恋篇、节庆篇、游艺竞技篇、传说故事篇。碑廊图文并茂,有浮雕与阴雕图案100多幅,主题是反映侗族人民的文化、生产生活习俗,中英文对照说明,将侗族民族的文化向世人展示,是不可多得的侗族艺术精品。

月亮街有好多各种特色好吃的,侗乡油茶,美味烤鱼,香煎河虾,侗家三酸等,满足你的味蕾。

上个星期游玩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这次旅游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珍贵的记忆。这源于侗族独特的风土人情。上篇文章介绍了三江侗族人几个重要的节日:以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的“抢花炮”为主要活动的花炮节;古时侗族青年为了谈情说爱而逐渐演变而成的“坡会”,以及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耕牛感激之情的斗牛节等,对于这些节日的了解既让我长了见识,也让我感到新奇。

三江县的建筑也让我大开眼界。世界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侗乡鸟巢”的灵感便来自首都鸟巢体育馆,但它以木结构为主体的设计别出心裁,体现了三江建筑对“木”的垂青,每到晚上,就会有大群观众坐在鸟巢里观看侗族大型文艺演出“坐妹”。“坐妹”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侗族年轻男子怎样一步步追求心仪女子到俘获心上人芳心,然后将女子迎娶回家的经过。

“侗乡鸟巢”对面便坐落着侗族第一鼓楼——三江鼓楼。鼓楼也是以木头为主体,下面大上面小,一层一层地排列上去,有些像圣诞树,也有些像宝塔。远远望去,有一种别样的壮观。

三江县还有一项闻名遐迩的木式建筑——风雨桥。风雨桥,顾名思义,便是为旅客遮风挡雨的桥。三江县一共有108座风雨桥,其中三江风雨桥不仅是三江县之最,也是世界长度和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三江风雨桥为月牙形单拱桥,桥的两边为人行道,与行车道用栏杆隔开。其上有屋顶似的结构,因此,可以使旅人不畏惧风雨,并且还有与栏杆连在一起的木凳,因此也可以让来来往往或长途跋涉或步行路过的旅人有一个坐下休憩或放松的地方。而机动车道有7个亭子,除了亭子处有屋顶外,其余部分上方都是空的。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建筑,无不体现着侗族人民的风俗与智慧,既美观又实用,还可以给后来的建筑师一些新的灵感。

1、开放时间:演出时间:20:00--21:15(演出时长75分钟左右)表演时间不分季节,全年统一表演时间。

2、景点交通:南宁市—柳州市—融安县—三江县侗乡大道三江鼓楼对面(中国侗城景区)。

3、景点地址:广西省三江县古宜镇侗乡鸟巢。

4、特殊人群政策:免费政策:1.2米(不含)以下儿童免票。优惠政策:1.2米(含)-1.4米(不含)之间儿童购儿童票;70岁(含)以上老人凭老年证购老人票;军官凭军官证购军官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请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更多关于《坐妹》实景演出开放时间和景点交通攻略,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三江侗乡鸟巢”《坐妹》实属不愧为一部最具传统性、民俗性和价值性的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她能让你享受演出至高乐趣的同时领略到侗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现代高科技的无穷魅力。可以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看《坐妹》真遗憾。”

三江坐妹大型侗民族风情实景表演演出剧场“侗乡鸟巢”始建于2009年6月18日,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其造型呈圆桶型,直径88米,高25米,主体由木结构组成,建筑用材(杉原木)3000立方米,即柱子2376根,梁7722条,椽子20592条等,众多根柱子和梁交错而成的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巧夺天工的木构建筑技艺和古朴、神秘的木构建筑风格。

然而,如此复杂的建筑不用一钉一线,却固若金汤、雄壮瑰丽。就因如此,2010年侗乡鸟巢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基尼斯之最。场馆外呈五层,屋檐沿着馆身圆周而设,屋檐上隔四米而立的“牛王角”和角尖上的“吉祥鸟”以及屋檐下的灯笼,白天看上去,宛如侗族姑娘脖子上挂着美丽的银项圈;晚上在灯光下看上去,犹如七彩楼台和满天星星。

场馆入口及通道由6816根竹子装饰而成,并悬挂一排排精制的鸟笼灯饰和配制动听的众鸟叫声,当您进入这独特的竹门时,您就会感觉如清晨步入竹林中闻到鸟啼声声,令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场馆还有世界最长农民画长廊《多彩侗乡》,是由土生土长的侗族农民画家(其中两位是女性),历时几个月的时间把侗族地区“山水风光、建筑特色、劳作情景、工艺展示、婚恋生活、节日景象、行歌坐妹、芦笙踩堂、走亲访友、丰收喜气等等”栩栩如生地描绘在大型壁板上。当您沿着圆圈走廊观赏时,您仿佛同勤劳智慧、热情好客、朝气勃勃的侗族农民朋友们在溪边桥上、松间月下、鼓楼坪中、吊脚楼内享受侗族村寨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江坐妹大型侗民族风情实景表演项目将侗族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耶歌文化、笙舞文化、婚俗文化等与国内顶级舞美及现代声光科技如全国最大最复杂的LED梯式视频和1000盏高科电脑灯相结合。

演出之时,雄伟壮丽的侗族银项圈型舞台、威严庄重的侗乡鼓楼、神秘多彩的吊脚楼、云雾迷蒙的瀑布、波光粼粼的弯月河、原始古朴的水车、如诗如画的接亲舟和能歌善舞、俊气十足的小伙子们以及心巧手灵、金嗓玉喉、身着艳装、美如仙女的姑娘们,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和巨型LED梯式视频的映衬下,伴随着婉转动听的民族音乐和柔情似水的民族舞蹈,形成精美绝伦、激情四射的梦幻世界,让观众朋友们赞声不绝、叹为观止。

最引人注目的是《坐妹》能穿越时空却韵味不减把侗族原生态丰富多彩的传统婚恋习俗浓缩在一夜之间的一更“走姑娘”、二更“闹姑娘”、三更“坐妹”、四更“破晓之喜”。

更多关于三江坐妹大型侗民族风情实景表演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中国广西的侗族同胞,在择偶时有走寨与坐妹的婚俗。当吃完晚饭后,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便会拿着风雨灯,弹着侗族琵琶,吹着侗族笛子,一路唱

着侗族情歌,到别的寨子去。到了那个寨子,凡是有女青年的家庭就会亮起灯来,或者女青年从木楼里伸出头来看看。这时,这群男青年就以各种借口到某家去坐一

会儿。如果女的看中了这群男青年中某一个的话。她也找出各种借口把这个男青年留下,比如说借他的灯笼用一下。这时其他在场的人,包括女方父母,都得统统回

避,这就是走寨。接下来就是坐妹。在其他人走后,女的慢慢地向男方靠拢,最后一起坐在火塘边,一面低声地对唱情歌,一面闲谈,借以达到双方初步的了解。直

到三更过后两人才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然后女的把灯笼送还男方。以后双方便设法了解,直到都认为情投意合了才到订婚阶段。

粑传情”是中国侗族男女青年的独特婚俗方式。侗族姑娘和小伙子互相中意后,姑娘会背着父亲到土地婆(姑娘的嫂子或婶娘)家里去做粑粑。幽会时,姑娘唱完优

谢。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寨上的姑娘和年轻妇女要连夜赶做12对碗口大的“离娘粑”,以表示新娘新郎年年12个月生活美满,并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离娘

粑被接亲人带到婆家,切成细片和油茶拌在一起,在婚礼的酒宴上吃,让每个人都分享幸福和快乐。

定情讨葱蒜在贵州镇远地区居住的侗族,青年

男女在谈情说爱时,他们通常是以讨葱蒜的形式定情的。每逢农历三月三的传统盛会,穿戴漂亮的姑娘们,便会手提装有葱蒜的竹篮来到小溪旁,她们以冲洗葱蒜为

由,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在姑娘们洗葱蒜时,周围会有许多小伙子趁机寻找称心的姑娘。如果一旦看中了意中人,小伙子就会不失时机地上前,当着众人勇敢地对姑

娘说:请把葱蒜送给我吧!如果姑娘觉得满意,姑娘便愉快地把葱蒜篮子交给他,反之,她绝不相送。接下来这对通过讨葱蒜建立了联系的男女青年,还要在单独约

会和对歌中作进一步的了解,并约定送还篮子的时间,这才是恋爱成败的关键时刻。送还篮子通常是在农历四月初或农历六月六,到时姑娘若收下放有礼物的篮子,

说明大事已定,否则就算完了。

居住在中国贵州东南天柱石洞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流行着一种“踩脚后跟”表达爱情的传

统习俗。不管是小伙子还是姑娘,只要是一方看中了对方,就要在赶场的时候,想方设法与心上的人靠近,并悄悄地跟在他(她)的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

跟。对方被踩后,回过头来,如果看到踩自己脚后跟的人是自己喜欢、中意的人,便会跟着专来踩脚后跟的有情人走出场坝。去讲日子(即约会)。如果被踩脚后跟

的姑娘对来踩脚后跟的人不感兴趣,便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不予理睬。一般踩别人脚后跟的人,踩了之后便回身就走,走到场口时才回过头来,看那被踩的人是不是跟

着来了,要是跟着来了,自然是有了情意,便高高兴兴地去讲日子;如果被踩的人没有跟着来,就说明对方另有心上人,不可勉强,于是便重新返回场坝去,另外寻

黎平岩侗的婚俗,青年男女在晚上是最热闹的时候,晚上去行歌坐月,两个如果相互喜欢的话,就私下定好,然后就请媒婆去女方

说媒,如果双方家长没有意见,那么就送点喜糖。到要结婚的时候,女方就要求对方送一只鸭子给娘家就可以了,女方晚上自己就到男方家里来。这样就完成了结

婚。黎平有的地方侗族的婚俗,还先试婚,如果有了小孩后,一年后,就到男方家里来,一起白头到老。

广西的侗族同胞中,在

择偶时有走寨与坐妹的婚俗。吃完晚饭后,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便会拿着风雨灯,弹着侗族琵琶,吹着侗族笛子,一路唱着侗族情歌,到别的寨子去。到了那个寨子,

凡是有女青年的家庭就会亮起灯来,或者女青年从木楼里伸出头来看看。这时,这群男青年就以各种借口到女家去坐一会儿。如果女青年看中了这群男青年中的某一

个的话,她也找出各种借口把这个男青年留下,比如说借他的灯笼用一下。这时其他在场的人,包括女方父母,都得统统回避,这就是走寨。接下来就是坐妹。在其

他人走后,女青年慢慢地向男青年靠拢,最后一起坐在火塘边,一面低声地对唱情歌,一面闲谈,借以达到双方初步的了解。直到三更过后两人才约定下次相会的时

间、地点,然后女青年把灯笼送还男青年。以后双方便设法相互了解,直到都认为情投意合了才到订婚阶段。

侗族青年男女的相恋、成婚,往往是

以粑粑(北方人叫“糕”)这种食品传情的。侗族姑娘和小伙子互相中意后,姑娘会背着父亲到土地婆(嫂子或婶婶)家里去做粑粑。幽会时,姑娘唱完优美的情歌

的前一天晚上,寨上的姑娘和年轻妇女要连夜赶做12对碗口大的“离娘粑”,以表示新娘新郎年年12个月生活美满,并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离娘粑被接亲人带

到婆家,切成细片和油茶拌在一起,在婚礼的酒宴上吃,让每个人都分享幸福和快乐。

在贵州镇远居住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是以讨葱

蒜的形式定情的。每逢农历三月三的传统盛会,穿戴漂亮的姑娘们,便会手提装有葱蒜的竹篮,来到小溪旁,以冲洗葱蒜为由,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在姑娘们洗葱蒜

时,周围会有许多小伙子趁机寻找称心的姑娘。一旦看中了意中人,小伙子就会不失时机地走上前去,当着众人勇敢地对姑娘说:“请把葱蒜送给我吧!”如果觉得

满意,姑娘便愉快地把葱蒜篮子交给他,反之,她决不相送。接下来这对通过讨葱蒜建立了联系的男女青年,还要在单独约会和对歌中作进一步的了解,并约定送还

篮子的时间,这才是恋爱成败的关键时刻。送还篮子通常是在农历四月初或六月六,到时姑娘若收下放有礼物的篮子,说明大事已定,否则就是姑娘不满意。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毗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侗族喜欢聚族而居,大的村寨五六百户,小的村寨也有三五十户。

侗家山寨依山傍水,寨前寨后绿树成荫,山间小溪潺潺流水,曲径幽林鸟语虫鸣。优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侗族人甜美的歌喉,激发了他们创造美妙动听的侗歌,同

时,也为青年男女谈恋爱提供了宽松和谐的自然环境。在侗家,青年男女选择情侣时,除了相貌、性格、情趣等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共性是对方要有歌才,其歌才出

众要比其是否漂亮、是否有钱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在侗家,人人都会唱歌,处处有歌,事事都与歌紧密联系着,尤其是男女谈恋爱,更是以歌代言,互诉仰

侗族的婚俗活动有传统歌会、行歌坐夜(南部地区)或玩山凉月(北部地区)、出嫁、结婚几个大的阶段。这些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歌,

在传统歌会中的初相识唱的是“问姓氏歌”和“借贷歌”等;行歌坐夜或玩山凉月谈恋爱时,唱的是侗族情歌;出嫁时唱的是伴嫁、哭嫁歌;结婚时唱的是酒歌。

(一)、传统歌会中初相识

爱情在侗族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把爱情作为人生的一种最美好的情感来歌颂、来体验。他们的恋爱不是“谈”成的,而是“唱”成的。他们是在传统歌会的对歌活动中相识,并产生好感,从而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族群众的传统歌会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挑选对象的主要形式。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中旬、八月十五等,都是侗族群众规定的传统歌会日期。每逢这一

天,侗族的青年男女们都会精心收拾打扮一番,穿上盛装去参加歌会。按侗家习惯,歌会主要的形式是对歌,一般是两人一组,由歌喉圆润、声音清脆的人主唱.另

一人伴唱。先唱“问姓氏歌”互相了解姓氏。如果没有姻亲血缘关系,方可唱“借带歌”,也就是小伙子向姑娘借“把凭”。如:(男)姣在一坡郎一坡,姣在山顶

郎山脚。心想跟妹讨根带,可惜家贫钱不乖。(女)身上无衣难挡寒,郎要把凭理应当。有钱买得天王伞,无钱难上又加难。这是侗家小伙子向姑娘求爱的一种方

式。这时,姑娘可以通过山歌提出许多问题,让小伙子回答,以了解小伙子的才学、智慧和真实感情。如若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就将随身携带的手帕、手钏、带子一

类的东西交给小伙子作为信物,这类信物叫做“把凭”。姑娘将“把凭”交给小伙子后,算是结为“朋友”,男女双方可以公开约定下次见面的日期和地点了。相

反,若姑娘无意,便用委婉的山歌谢绝,并鼓励小伙子积极生产,努力工作。

从侗族的传统对歌活动中可以看出,侗族的对歌活动实际上是以婚恋为中心目的展开的。通过这些对歌活动来增强男女之间交流的机会,从而使更多的年轻人找到自己的恋爱对象。

(二)、自然浪漫的恋爱方式与情歌

族青年的恋爱方式较为多样,恋爱环境宽松自然。如:南部方言区有“行歌坐夜”;北部方言区有“玩山凉月”等。他们的恋爱活动都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一般是

三五成群相约而行。他们恋爱时所唱的情歌种类较多,有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木叶情歌等。琵琶歌在侗语中称“嘎比巴”(albicbac

)。其曲调优美,抒情性强,从而备受侗族青年喜爱;牛腿琴歌,侗语称“嘎果吉”(aloh

is),这种情歌速度徐缓,委婉缠绵,是男女青年“行歌坐夜”时喜爱唱的情歌;笛子歌,侗语称“嘎笛”(gu

di)。这种情歌旋律优美,技巧性强,多为男女青年“行歌坐夜”时演唱;木叶情歌,侗语称“嘎罢每”(aldavmeix)

,因用木叶伴奏而得名,其演奏简易,是恋爱中的青年上山耕种和幽会的最佳选择。美妙的情歌在侗乡终年飞扬,千里侗寨无不沉浸于歌的海洋之中。

歌坐夜”是侗族男女青年恋爱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活动是夜晚在室内进行的。每当夜幕降临,寨子里的男青年就三五结伴,一边弹琴,一边唱邀约歌,到自己喜欢的

姑娘的木楼下邀约她上月堂对歌。夏天,他们就在干栏式房屋结构的走廊间“行歌”,冬天则在堂屋火塘边“坐夜”,后生们手抱琵琶、牛腿琴,弹唱琵琶歌,姑娘

们则一边纺纱刺绣,一边与后生们对唱情歌。他们所唱的情歌都是即兴而编,脱口而出的,歌里充满着谦虚、礼貌和真诚。如:(女)小河的鱼难下江,田中的草难

比秧,我妹难与哥相比,愚人难配聪明郎。(男)人在少年爱娱乐,莫比少来莫比多,金的钥匙金的锁,钥匙配锁恰恰合。

随着感情的交流,他们一步一步更深入地唱下去,在他们的歌里,绝对没有自夸自赞的狂妄语言,而是自己谦虚而尊重对方,用美好的语言赞美对方。他们就是在这种“行歌坐夜”的活动中加深了解,不断增进感情,直到双方都认为情投意合了,就可以订婚了。

山凉月”是北部方言区的男女青年在赶坳时结交朋友以后的恋爱活动,这个活动是侗族婚俗活动中时间最长和最重要的阶段。“玩山”通常是在野外进行,白天,男

女青年相约到山野间谈惰说爱,对唱情歌。如果是初次相会,便唱“相会歌”。如;(男)初初来,牛会草场马会街,蜜蜂得会百花树,燕子得会高楼台。(女)初

初会,好比鲤鱼会长江,鲤鱼得会长江水,鱼儿恩爱意情长。

如果是初恋,就唱“深情歌”、“成双歌”。如;(成双歌)一心一意一皮黄蔑吊千

斤,永不悔改郎是跟娇说句真,我俩分散要等海干龙现爪,铁树开花鱼死同串鸟同林。如果是失恋时,则唱“伤心歌”。如:(伤心歌)金壶酌酒两手端,敬我同良

两眼睁睁想着恩爱今日完(同良:即恋人),抛别情人细想肝肠断,藕断丝连往日恩爱不知想到哪日完?

玩山歌曲优美抒情,唱时常运用一种独特

的装饰性颤音,使歌声独具风韵。“凉月”则是在晚上进行,每当到了晚上,男青年就相约到女方寨边或仓脚相会,谈情对歌。他们以歌述志,以歌传情。通过相当

长一段时间的多次“玩山凉月”活动,双方得到了进一步了解,感情进一步加深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双方才互订终身。

迎娶新娘,不备花轿,只派引路郎和押礼公挑着礼物前往。入暮到大约半夜时分,才将新娘接到男家,迎亲礼物也较简单,一般是三四十斤肉,二三十斤酒和一些菜肴。

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准备糯米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

由男方亲人向女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家特有婚俗。就是替新郎接引新娘的男子。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

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

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

美”是侗语汉译音,即新娘之意。侗族婚礼举行当天,新娘要打一次油茶,故得名。晚上,新郎寨上的后生们聚到新郎家就闹吃新娘油茶。新郎家非但不阻止,反而

认为是吉祥如意。后生们使出浑身解数,“闹”得新娘非出来打油茶不可,否则就不罢休。新娘在打油茶和敬油茶时,如果把一碗盛有用细线串起糍粑、猪肠的滚烫

油茶敬给哪位后生,他就是最“幸运”者,当他左思右想怎样喝完这碗油茶时,新娘却偏偏先到他的面前来收碗,且一个劲儿地催快喝,此时,一屋人的视线全集中

到他身上,羞得后生像大姑难似的。新娘油茶浪漫而风趣,给婚礼增添了喜庆欢乐。

侗族姑娘朴实又勤快,善良又不乏智慧。在

龙胜侗族地区,姑娘出嫁前,男方都要提鸭子到女方家征求结婚的意愿,并且要去三次以上。如果不吃拿去的鸭子表示还不愿结婚,吃了后才表示可以定下良辰吉日

结婚办酒席。第一次拿鸭子去女方家,即使女方家父母对男方非常中意,也会是委婉拒绝的,表示不舍得将爱女嫁出去,第二次男方提鸭子去时,姑娘会巧妙地把鸭

子收藏起来,全力保住鸭子不被宰杀,表示留恋父母不舍出嫁,待男方出门时悄悄把鸭子塞给男方带回去,仿佛在告诉男方,好事要多磨。只有到了第三次以后,姑

娘和父母意见统一后,姑娘才半推半就并显得无奈地让鸭子被宰杀,这个时候,男方心里会美滋滋的,恨不得赶紧奔回去把喜讯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如果第一次女

方家把鸭子宰杀吃了,会被人认为不值钱,会被人家看不起。

新娘进入夫家火塘屋,是侗族婚俗中一个很重要的程序。在

这之前,必须通过两道“关”:第一“关”是跨扁担,即新娘在良辰吉日进入夫家火塘屋时,夫家把一根系着红绸的挑水扁担,横放在火塘屋的进门的楼板上,让新

娘跨过。新娘跨过后,就预示新娘“已属于夫家的一员,扁担永远不离肩,一年忙里又忙外,挑水干活不偷闲。”第二“关”为穿草鞋。事前夫家备好一双新草鞋,

置于火塘屋门外。新娘进屋时,必须自觉又愉快穿上新草鞋,在跨过门槛,进入火塘屋。设置这一道“关”是让新娘知道:新娘入夫家,劳动是本行,脚下穿草鞋,

肩上横扁担,艰苦创业绩,节俭把家当。

新娘进入夫家的第二天,便由一男童和两位伴娘陪从新娘。此时新娘穿着民族盛

装,戴上银饰。当铁炮三响,新娘挑着水桶出门了。男童吹起欢乐的芦笙曲在前头引路,两位伴娘各在新娘的前后朝着寨边水井走去。寨上人听铁炮一响,正当吃饭

的赶忙丢下碗筷,干农活的立即丢下工具,蜂涌到各个巷道路口,饱览新娘美丽的容颜及风姿。这时的新娘,是她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寨上的人们借机观赏新娘的

服饰、面容、风度等等。此时此刻,寨上女人交头接耳观赏新娘的刺绣,评析其技艺是否精湛,布局是否得体和大方‘从中可窥见其技艺的精美与粗劣,勤快或懒

惰。男人则观赏新娘走路的步履及其风度,洞察出新娘内心的涵养及其对待劳动的态度。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