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为什么叫前门北京前门和前门儿

2023-08-11 02:22:59 浏览

北京城九座城门的名字分别是:

北京前门为什么叫前门北京前门和前门儿

北京城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并加筑翁城,改名崇文门,取《易经》”文明以建“,其得刚健而文明,寓意崇尚文德之意,与宣武门相对称,左文右武。

明英宗正统元年至正统四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

宣武门,元称顺承门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

明取代元,齐化门得以保存旧名,并获得几次修缮,最大规模的一次发生在明正统年间。工程从正统二年正月开工,至正统四年四月竣工,修建了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等。工程结束后,齐化门改称朝阳门。

明代在大都城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11门为9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2.5公里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

明正统元年诏修内城9门城楼,至正统四年完工,平则门改称阜成门,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

东直门位于北京东二环东直门立交桥的西侧,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朝洪武元年、洪武四年均修补沿用,永乐十七年修葺,改称东直门。

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在元朝时西直门被称和义门。

明朝洪武元年徐达率大军攻占北京城,为了防止北元的反扑,曾命华云龙整修和义门及附近城墙,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后改名西直门。

安定门址原为隋唐长安皇城西面中门“顺义门”,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扩建西安府城,此门沿用为西门,易名“安定门”。

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元时称健德门,后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北京正阳门,有着什么样的过去

提起北京的正阳门,老北京人通常都直呼其为“前门”,正阳门作为北京的门面担当,具有威天下而昭礼的“国门”地位,这在我们的中华历史上有着上百年的悠久历史,不仅历史价值深厚,而且历史地位崇高,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一大象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寻一下属于北京正阳门的历史过去。

说起正阳门的历史那就不得不提到其初建时候的光景,北京正阳门建造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了,原称为丽正门,是在明成祖朱棣即位时期所建造,当时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守卫国门,防止之前敌对残余势力的侵扰,后来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固,在明英宗正统年间为了显示国威,与当时的国情相对应,因此改名为正阳门。

但正阳门改名之后却饱受摧残,在此之后经历过诸多磨难,多次遭遇过大火,尤其是在光绪期间更是被毁了个精光。当时的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风气也波及到了正阳门下,使得正阳门被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连同遭殃的还有正阳门的箭楼。直到1902年清政府才下令进行修复,但由于当时的国库空虚,因此工程一直在拖延,一个正阳门修了足足四年才竣工,虽然修缮完成,但用料跟之前无法相提并论,无论是气魄还是高度都跟之前差了一大截,这也是正阳门对于当时历史的一个见证。

正阳门本来是古代皇帝龙车出入的城门,只有黄帝出入的时候才开启,地位可想而知,但在那段被侵略的历史时期饱受摧残,这也间接反映了当时国情的低迷,但正阳门同时也是我们新中国成立的一个象征,1949年北平解放时间,人民解放军的入城仪式就是在正阳门下举行的,而且在此之后,每逢国庆典例,都会在正阳门城楼附近的天安门广场举行,并且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我们中国当时还以正阳门为背景发行了第一套500元人民币,此后在1988年正阳门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建成至今,正阳门见证了多个王朝的历史兴衰,上面有着属于各个时代独特的烙印,那是独属于正阳门的故事,我们通过观察和抚摸能够见证其记录的故事,触摸时代的痕迹。

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包括箭楼和城楼,缘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但一般人们也把大栅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所以说严格意义上来说,前门的概念是一个区域,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宝市、大栅栏等区域。

北京前门又叫正阳门,寓意着什么?正阳什么意思?鲜有人知道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

1.明堂四门门塾之堂。

3.古代官营商业的买卖处所。

“门堂之制”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中国古代建筑,很少有单独一个建筑出现的,一般都是建筑群,就算再简单,简单到只有一个一进的院落,那也有大门和堂屋,也就是门和堂是分开的,这就是所谓的“门堂之制”。

进入一个二进式院落住宅的过程是这样的:从大门进入,迎面就是影壁,左手是一道屏门,穿过屏门,进入第一进院落。第一进与第二进院落之间的门就是一种叫做垂花门的门,(这话怎么这么绕嘴),从垂花门进去,到达了正院,也就是第二进院子。经过正院,这才能到达正房,也就是堂屋。

正阳门俗称前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是明、清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专供皇帝出入,是典型的城防建筑。

正阳门原称丽正门。

元朝营建大都城的时候,南城垣正中为丽正门。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自南京迁至北京,将元大都南城垣南移,丽正门也迁至现正阳门的位置,但仍然沿用了旧称。据说原先的城门都没有城楼,直到明正统元年(1436年)才为京城的城门修建了城楼,丽正门也改称“正阳门”。到了正统四年,又添建了箭楼和瓮城,所以一般说到“前门”的时候,应当包括正阳门和箭楼。

明、清两代,箭楼多次毁于火灾并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正阳门城楼与箭楼被侵略军重炮轰击,后来又被烧毁,只下光秃秃的城墙和城门洞。过了一年,流亡西北的慈禧和光绪“回銮”的时候,只能在城门上临时扎制了五间纸牌坊,用以装点门面。1

903年清廷决定修复前门,因工程图纸毁于战火,只能参照崇文门城楼和宣武门箭楼的式样增高修建而成。所以,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正阳门和箭楼,已经不是早先的模样了。

叫正阳门,俗称前门,原名丽正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城内城正南方向的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缘,前门大街北端,处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城楼与箭楼。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