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传统习惯,在端午节这一天,部分合肥人食用雄黄酒[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咸鸭蛋,中国特色菜肴。]黄,人称“吃五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合肥人*多在端午佳节吃咸鸭蛋了。吃“五黄”的*佳时刻是端午节的中午,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盛的时候,在这一刻,借助“五黄”驱邪**的功效,便可以扭转运势,万事顺心。

怀宁一带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端午粑”,就是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蒿子粑粑也名列其中。蒿子粑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区流传的一种特色美食,主要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
在合肥地区,有种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鳝鳖,叫“箭杆黄鳝马蹄鳖”。此外,环巢湖一带,还流行一种“躲午”习俗,就是到了端午节正午,家家户户[家家户户(jiājiāhùhù)每家每户。]不举火,带着粽子等食品到**进食,女儿嫁出去的,回娘家[正月初二、初三,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过节。
吃绿豆糕[绿豆糕是传统特色糕点之一,属消暑小食。]老辈的合肥人都知道,合肥旧时曾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端午节那天,清早起来一定要吃粽子和绿豆糕。之所以选择绿豆糕,是因为南方气温湿热,而绿豆性味甘寒,正好用来清热**。所以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还是防病健身,迎接盛夏酷热酷暑的现实选择。
徽州区[徽州区,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地处黄山风景区南麓,是古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黄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物流基地、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环境优良的城市新区。]岩寺镇附近一些村组的村民们又自发地开展了沿袭多年的民俗表演——跳钟馗,跳钟馗是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流行在黄山市徽州区、歙县等地。明万历年间这些地方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这些地方都要“嬉钟馗”,以求驱**降神福,保佑村民平安。跳钟馗有《出巡》、《嫁妹》、《捉蛇》、《除五毒》等多种内容,舞蹈的寓意为消除五毒,除害降福,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挂香包、佩五彩丝粽香包是以香袋与香料的组合。安庆妇女将香包运用到端午节儿童保健上,是一种美好的祝愿。香包内装的香料成分是:雄黄、艾叶末、苍术、菖蒲末、陈香粉等,能散发出幽兰的清香,以示驱邪避疫。另外,儿童佩带香包对衣着起到装饰与点缀的作用,增加节日喜庆的氛围。
在安庆,端午节又称为“女儿节”,由早期妇女对神灵的信仰,演变为到郊外踏青避邪,以及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躲端午节灾异,后成为妇女们一种以娱乐和亲人团聚形式的习俗。
旧时,安庆城乡妇女**少,被繁重的家务缠身,整天围着锅台转,仅有过年过节,乡**女与姑娘们,三五成群进城游戏、游玩,进行短途旅游。城里家庭妇女也走出家门,相邀左邻右舍的女友,出去走动,观光游览,谈吐心声,加强感情联络。
安庆妇女抓住端午节的机遇,带着孩子回娘家,并相约同乡同村的妇女一道回乡探亲。她们拎着糖包、果子包、粽子、墨子酥、绿豆糕等去看望父母亲友。旧时交通不方便,仅靠步行。妇女们结伴而行,沿着崎岖的山路,踏百草,沿途观光、踏青。据说,端午季节正是草绿花红,禾苗青翠之时,人们都要在端午这天去“跑山”、“登高”,这样可以消除百病,显示出远古人登高祭天祈年仪式的一些遗迹。
龙舟[端午节龙舟赛、元宵节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及二月二龙头节是大东亚龙文化区重要的民间活动。]竞渡每年端午节前,安庆渔民将龙舟修理、装饰一新。龙舟一般用杉木,用干燥的杉木作龙骨。船长九丈五尺,俗有“长船短马”之说,意思是船长桡多,划得快。
插蒲挂艾,饮雄黄酒五月,时近盛夏,蚊蝇百虫肆*。旧时民众视五月为“恶月”、“毒月”,有不少在端午节“驱病禳灾”的习俗。
端午日,安庆郊区农民常采车前子、淡竹等草药,以储备日后服用。城里城外家家户户门楣上挂艾叶,插菖蒲。因为这两种草都是中药,对病菌有**的作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另外,菖蒲像把锋利的宝剑有避邪的功能。有的人家在大门上还贴着一幅“艾叶如旗香结彩,菖蒲似剑斩邪风”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