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1美元兑换4.783人民币元,1991年1美元兑换5.323人民币元,1992年1美元兑换5.516人民币元,1993年1美元兑换5.762人民币元,1994年1美元兑换8.619人民币元,1995年1美元兑换8.351人民币元,1996年1美元兑换8.314人民币元,1997年1美元兑换8.290人民币元,1998年1美元兑换8.279人民币元,1999年1美元兑换8.278人民币元。
则90年代美元兑换人民币最高记录为:1994年1美元兑换8.619人民币元。
不同时间段兑换的币值不一样
1992年港币汇率中间价:7.8港元兑1美元。
港英政府遂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稳定港元的新汇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金管局于2005年推出三项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运作的措施,包括:推出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强方兑换保证,即金管局保证在港元转强至指定水平时,可以按固定的汇率把美元兑换为港元;
将弱方兑换保证的汇率定为7.85港元;金管局可在兑换范围内(即7.75~7.85之间)进行符合货币发行局原则的市场操作。
经过查阅资料,1992年法国法郎兑换人民币汇率为::
1法国法郎兑换1.1833元人民币。
法国法朗为法国原法定货币,但在2002年1月1日欧元诞生后,欧元区各国货币逐渐由欧元替代,但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取消本国货币市场流通的时间不同,法国在2009年取消了法郎的流通而由欧元替代。
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了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的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同体内部的力量的均衡,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得到的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高,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
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同体成员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账单位,哪个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
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过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市之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欧洲货币危机的教训 这场货币危机有不少深刻的教训,仅就确保香港金融市场稳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启示,这就是要加强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西欧金融九月风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共体主要工业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不协调。当时德国在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马克坚挺的情形下,还偏执于本国利益,不顾英意两国经济一直不景气,而为了他们本国经济发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呼吁,反而提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