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是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密位于新疆东部,地跨东天山南北,东西相距约404千米,南北相距约440千米,总面积14.21万平方千米。东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市毗邻,北与蒙古接壤,设有国家一类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口岸之一。
哈密地形轮廓可概括为四山夹三盆,中间高南北低,地势差异大,中部是天山主脉,呈北东-南西走向延展;南北两侧是中低山区,整个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哈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但由于天山山脉的影响,造成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大致上山南干热,降水极少;山北阴凉,降水稍多。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哈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是新疆向祖国内地开放的门户、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具有东联、西出、南通、北拓的区位优势,被列为全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新疆铁路枢纽城市,G30(连霍高速)、G7(京新高速)横贯哈密,兰新高铁、哈罗铁路、哈临铁路建成投运。
哈密属于新疆的北疆地区。哈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级市,地处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
那里哈密,古称西漠、古戎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
哈密设有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
哈密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汇之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融南北疆景色和气候于一地,有“新疆缩影”之称。
哈密概况--哈密地区位于新疆东部,北面与蒙古国接壤,边界长605.5公里。哈密市区面积24平方公里。距乌鲁木齐市595公里。哈密古称“昆莫”,汉称“伊吾卢”,东汉置宜禾都尉,北魏置伊吾郡,隋设伊吾郡和柔远镇,唐置西伊洲,后、改称伊洲,称哈密力,隶属甘肃省,明永乐年间设哈密卫。乾隆二十四年设哈密厅,光绪十年升为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县。哈密城历史悠久,由“雄镇天山”的老城和新城组成。
主要景点:鸣沙山-回王陵巴里坤大草原
伊吾下马崖古城榆树沟白石头鸣沙山
哈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全区最东在星星峡东北东经96°23′00″处,最西在七角井以西东经91°06′33″处,最南为哈密市嘎顺戈壁的白龙山附近北纬40°52′47″,最北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大哈甫提克山北纬45°05′33″。南北距离约440公里,东西相距约404公里。
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市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长达586.663公里的国界线。
哈密最早叫伊吾卢,在西汉时,处在中原、匈奴、西域的结合部,自古就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咽喉要道。匈奴和汉朝为了争夺伊吾卢打过无数的战争,西汉开通西域后,伊吾卢隶属于西域都护府,连接中原与西域,以及更遥远的欧洲。汉朝也压制住了匈奴。
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在凉州建立了很多凉国,西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伊吾的地位也更高。诸凉国被北魏灭亡后,伊吾并没有入魏,而是隶属于柔然。直到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才拿下伊吾。
那个时候的伊吾城,并不在现在的哈密市区。直到隋炀帝大业四年时。伊吾郡称西伊州,不久改称伊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伊吾隶属于甘肃行省,名字变成了哈密。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往内地的门户。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西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接壤,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长达586.663千米的国界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驻哈密地区哈密市大营房。